当前位置:首页 >> 备考 >> 政治 >> 政治真题

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22-07-12

47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背景: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2)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形成: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成熟:


遵义会议以后:《矛盾论》《实践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继续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 政策和策略理论


(5)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6) 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1) 深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部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 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3)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群众路线:


(1)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 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


(3) 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4)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5) 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


(1)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务


(2)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3)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3.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国情:


(1) 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不能使中国发展成资本主义国家


(2)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 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根本转换


(2) 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1)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崭新的革命理论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前途: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志,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内容:


土地革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1)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 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


(3) 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党的建设


(1) 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2) 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3) 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释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学的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的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3)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力量


 


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特点: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理论依据


总路线: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


1、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2、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情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5、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6、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7、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


1、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2、 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3、 版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和平赎买


2、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


(4)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


(1) 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 关于我国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4)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2)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4)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5)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6)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初步探索的意义


(1)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2)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3) 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3)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五、 邓小平理论


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1)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 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 1982年党的十二大,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3)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


(4) 1992年南方讲话,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高度,深刻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5) 1992年党的十四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十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指出“我们党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6)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的独创性贡献


 


2.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3) 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发展生产力


(5) “三步走”战略:1981-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1991-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6) 改革开放理论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9) “一国两制”


(10) 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3.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1) 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2) 科学研判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1) 始终**************


(2) 始终*************


(3) 始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七、 科学发展观


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 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


(2) 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3) 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


 


2.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善于抓住和利用好机遇)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3)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3.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1)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3)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4)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6)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著


(7) 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


(8) 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9) 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


(10)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内涵:


(1)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2)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3)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同富裕的时代


(4) 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 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意义:


(1) 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丰富内涵:


(1)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统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 明确党在新时代是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式的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1)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 坚持新发展理念


(5)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全面领导


(1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国家统一


(13)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 坚持从严治党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 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九、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1) 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


(2)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3)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4) 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奋力实现中国梦


(1)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3)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


(5)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6) 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2.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2050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1)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贯彻新发展理念


(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3)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4) 开发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


(5)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高实体经济


(2)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3)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4)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


(1)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2)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4)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5)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6)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2)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2)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 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1) 必须始终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2) 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3) 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4) 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1)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2)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3)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


(4) 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


(5) 秉持和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


(6) 携手同心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


 


 


 


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3)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4)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建设好网络空间


(5)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国家软实力


 


4.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1)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5)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2)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3)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4)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5)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 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2)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3)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4) 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5)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5. 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3)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1) 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2)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3)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4)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1) 推进绿色发展


(2)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3)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4)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十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2)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1)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2) 创新驱动成效明显


(3)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4)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5)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6)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7)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2)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3)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4) 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 全面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1)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2)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3)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4)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5)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6)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


(7)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主要内容:


(1)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1)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问题


(2)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3)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4) 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5)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


(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3)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1)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2)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4. 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1) 根本方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2) 建设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主要内容:保证全党服从党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1) 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2)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3) 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1)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2)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3)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4) 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


(5) 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十二、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习近平强军思想


(1) 强国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2)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设成世界一流军队


(3)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魄,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4) 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5) 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必须加强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6)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全面提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


(7) 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8)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像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


(9) 现代化军队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制体系,推进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10) 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军队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1) 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


(2) 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3)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4)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


 


2.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1)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我们党一贯主张


(2)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3)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


 


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1) 坚持全国一盘棋


(2) 健全体制机制


(3) 强化战略规划


(4) 突出重点领域


 


十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1)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3) 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4) 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


(5) 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1)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2)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3)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4)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5)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还要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1) 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 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因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 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 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 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1) 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


(2)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3) 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主要是加强技术创新合作、理论创新交流互鉴、创新型人才资源交流合作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 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3)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4) 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努力


 


十四、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 历史表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3)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 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决定的


(2) 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决定的


(3) 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2.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创建的


(2) 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3) 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3)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1)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


(2) 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3) 这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1)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3)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1) 增强学习本领


(2) 增强政治领导本领


(3) 增强改革创新本领


(4) 增强科学发展本领


(5) 增强依法执政本领


(6) 增强群众工作本领


(7) 增强狠抓落实本领


(8) 增强驾驭风险本领 作者:槐-木纹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671368 出处:bilibili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背景: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2)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形成: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成熟:


遵义会议以后:《矛盾论》《实践论》《<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继续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 政策和策略理论


(5)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6) 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1) 深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部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 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3)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群众路线:


(1)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 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


(3) 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4)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5) 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


(1)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务


(2)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3) 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3.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国情:


(1) 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不能使中国发展成资本主义国家


(2)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使中国半殖民地化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 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根本转换


(2) 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1)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崭新的革命理论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前途: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志,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内容:


土地革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1)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 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


(3) 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党的建设


(1) 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2) 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3) 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释了近代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科学的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的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3)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的力量


 


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特点: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理论依据


总路线: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


1、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2、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情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5、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6、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7、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手工业


1、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2、 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3、 版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和平赎买


2、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


(4)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


(1) 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 关于我国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4)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2)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


(4)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5)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6)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初步探索的意义


(1)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2)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3) 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3)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五、 邓小平理论


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1)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 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 1982年党的十二大,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3)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


(4) 1992年南方讲话,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高度,深刻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5) 1992年党的十四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十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指出“我们党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6)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的独创性贡献


 


2.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3) 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发展生产力


(5) “三步走”战略:1981-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1991-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6) 改革开放理论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9) “一国两制”


(10) 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3.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1) 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2) 科学研判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1) 始终**************


(2) 始终*************


(3) 始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七、 科学发展观


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 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


(2) 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3) 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


 


2.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善于抓住和利用好机遇)


(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3)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3.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1)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3)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4)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6)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著


(7) 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


(8) 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9) 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


(10) 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内涵:


(1)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2)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3)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同富裕的时代


(4) 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 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意义:


(1) 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


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丰富内涵:


(1)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统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 明确党在新时代是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式的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1)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 坚持新发展理念


(5)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全面领导


(1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国家统一


(13)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 坚持从严治党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 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九、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1) 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


(2)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3)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4) 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奋力实现中国梦


(1)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3)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


(5)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6) 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2.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2050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


(1)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贯彻新发展理念


(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3)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4) 开发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


(5)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高实体经济


(2)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3)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4)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


(1)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2)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4)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5)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6)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2) 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2)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 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1) 必须始终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2) 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3) 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4) 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1)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2)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3)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


(4) 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


(5) 秉持和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


(6) 携手同心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


 


 


 


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3)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4)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建设好网络空间


(5)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国家软实力


 


4.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1)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5)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2)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3)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4)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5)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 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2)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3)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4) 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5)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5. 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3)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1) 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2)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3)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4)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1) 推进绿色发展


(2)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3)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4)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十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2)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


(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1)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2) 创新驱动成效明显


(3)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4)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5)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6)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7)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2)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3)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4) 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 全面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1)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2) 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


(3)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4)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


(5)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6)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


(7)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主要内容:


(1)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1)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问题


(2)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3)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4) 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5)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


(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3)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1)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2)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4. 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1) 根本方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2) 建设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主要内容:保证全党服从党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1) 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2)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3) 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1)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2)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3)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4) 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


(5) 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十二、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习近平强军思想


(1) 强国必须强军,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2) 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必须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设成世界一流军队


(3)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魄,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4) 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必须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5) 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必须加强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惩恶,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6)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全面提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


(7) 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8)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持像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各方面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


(9) 现代化军队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制体系,推进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10) 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军队必须完全地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1) 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


(2) 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3)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4) 深入推进练兵备战


 


2.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1)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我们党一贯主张


(2)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3)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


 


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1) 坚持全国一盘棋


(2) 健全体制机制


(3) 强化战略规划


(4) 突出重点领域


 


十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1)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3) 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


(4) 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


(5) 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1)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2)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3)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4)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5) 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还要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1) 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 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因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 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 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 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1) 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


(2)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3) 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主要是加强技术创新合作、理论创新交流互鉴、创新型人才资源交流合作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 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3)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4) 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努力


 


十四、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 历史表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3)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 这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决定的


(2) 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决定的


(3) 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的


2.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创建的


(2) 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


(3) 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3)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1)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


(2) 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3) 这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1)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3)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1) 增强学习本领


(2) 增强政治领导本领


(3) 增强改革创新本领


(4) 增强科学发展本领


(5) 增强依法执政本领


(6) 增强群众工作本领


(7) 增强狠抓落实本领


(8) 增强驾驭风险本领 


免责声明:本平台部分帖子来源于网络整理,不对事件的真实性负责,具体考研相关内容请以各院校的官网通知为准。 如果本站文章侵犯到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进行删帖处理。

研圣考研热门课

友情链接: